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和最亲密的伴侣在一起时,虽然不离不弃,也很少争吵,可以兴致勃勃的讨论共同的话题,比如电影,歌曲,或者进行一场浪漫的约会,但是却很难有那种“深刻的联结”,明明大家在一起可以很和睦,玩的很开心,还是会感觉“好像差点什么”,却又不至于影响双方的关系。
这未必是一段关系发展太久后的疲惫感,而有可能是,你们一起构建了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在心理学里,假性亲密关系是在关系中逃避关系(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需要情感投入的,但是真正爱一个人,会让我们害怕被拒绝,被抛弃,而假性亲密关系,是用“形式上的亲密”来避免“内心的联结”,我们在这种关系里建立了一种防御机制:由于对投入感情可能会发生的结果感到恐惧和焦虑,而回避自己在心灵层面上的付出。
这样的关系双方,是表演者和观看者的角色,他们一起完成了“回避真实内心”这场演出,避免掉投入感情带来的风险,尝到这种甜头后,慢慢会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的剧本,来表演自己设计的角色。
但是“入戏太深”后,这样的关系,会让关系双方忘掉真实的自己,回避真实的自我表达,然后会拒绝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这样的关系会没有真实表达的成分的,因此也会无法感知对方的需求。
这样的关系,看似亲密,却会给人深深的无力感。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我,一旦有一个人感觉情感被消磨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觉得身处爱情中,却像一座“孤岛”,无法表达也无法被接纳,会想要去寻求真正的亲密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演员”特性,很可能在下一段关系中又重蹈覆辙。
在美剧《Why Women Kill》里,有这样一段及其稳固的关系。丈夫罗伯专心赚钱养家,妻子贝丝专心做家庭主妇,罗伯每次回家,都会夸赞妻子为自己做的饭菜,讲述她对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们邻居总是羡慕的感情。
但是两个人之间,有着一次马上要发生却被压制的争吵。原来他们之前有过一个女儿,由于妻子的粗心,导致女儿走丢了。发生这件事情后,两个人心里都是极其难过的,贝丝一直在自责,同时对罗伯有深深的愧疚感,而罗伯在控制着自己不去责怪妻子。
他们选择了不去提这件事情,在心里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避免为这件事情沟通和争吵,因为暴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势必要挖掘内心真正的痛苦,所以他们把“回避交流”看作解决内心痛苦问题的方法。就算一个人忍不住提及这件事情,另外一个人也会马上叉开话题,结束这段对段。
在一起的日子,两个人的关系无比和睦,一个是努力赚钱却懂得心疼妻子的丈夫,一个是会顾家,研究好吃饭菜的妻子,两个人彼此称赞,心疼对方的付出,却貌合神离。两个人都在习惯性的扮演好妻子,好丈夫的角色,而下意识避免让自己有不安感的情感交流。
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习惯了“表演者”的角色,任何对角色有破坏性的举动,都会被掩饰和修复过去。比如贝丝得知丈夫出轨后,第一反应是,她要从小三身边夺回丈夫,“移情别恋,是因为我做的不够好”,而不是去考虑自己的情感需求:他出轨,自己会感到失望和难过。她已经习惯了这个稳固的剧本,对自己的需求呈“麻木状态”。
真正的亲密关系代表着相互关心、彼此付出,但这些是需要承担情感投入风险的。每个人都想要爱和陪伴,却担心潜在的损失,于是都只索取而懒得付出,有的从一开始就避免投入太多感情。
这种假性亲密关系,一定是值得去警惕的。因为这种情感模式,一旦深入其中,是会不自知的,因为你已经是角色本身了,你的思维模式和情感表达,都是围绕完成“角色”来服务。
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区分是否是假性关系:除了共生外,是否有真正的共情。
共生只是两个人的简单相处,比如约会,同居,结婚,诸如此类。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平稳的恋爱结婚,如果不出现原则性问题甚至可以一直在一起。
这样的情感模式,不限于在爱情中。在友情,亲情中,也经常发生。为了逃避进入真正亲密关系带来的可能后果,双方“共谋”出一种安全,愉悦的状态,来掩盖真正的情感需求。
但是这样的情感像是表演,因为缺乏了共情。共情(empathy),也叫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天生缺乏共情力,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个怕受伤的孩子。
因为去共情别人,是要以对方的需求为先,为对方的困境和痛苦提供支持,会让我们也感受到那种很消极的情绪,你试着安慰正在难过的朋友,自己也被勾起了伤心的情绪。我们为了不让自己被难过的情绪感染,会慢慢封闭自己情绪,这种情绪的自我保护,会让我们习惯变得麻木而无法共情。
这种模式在快餐式的关系里是经常被选择的,因为可以随时抽离,不需要很多的情绪成本。当然,我们也会伪装出“关心”,但那一般是行为层面的关心,或者流于表面,无法直达对方内心,也不想真切的表达共情,只是由于角色扮演的需求,“象征性”的展示共情的样子。
但是如果想拥有真实的亲密关系,就要慢慢学会去把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的状态里,这样产生的情感联结,是来自你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探索,而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表演出来的表面亲密。
处于假性亲密关系的两个人其实并不一定是两个人不相爱了,而是习惯了让自己感到安全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安全”,往往会误导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那如何重建真正的亲密关系呢?首先要知道导致假性亲密关系的原因: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
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都会让我们心底有被抛弃的恐惧心理。
那该怎么办呢?长程的心理咨询是最有效的方式。由咨询师陪伴去探索自己过去经历的感受,影响,消化创伤带来的影响。
除了心理咨询之外,面对亲密关系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呢?
表达和接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接纳对方的情绪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1.学会“真实的表达”,重新建立信任感是最重要的。
陷入假性亲密关系的人,对对方会有一种不信任感,会觉得,对方没办法理解甚至还会误会和指责自己,或者担心暴露出自己真实的样子,让别人对自己有负面印象,所以变得不敢去真实的表达自己,结果总是用“非我”的方式,给予错误的表达。
这种不信任感一般是人生经历造成的,比如在过往的经历中,经常被误会,被否定,就会慢慢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会这样对待自己。长久的心理咨询是最可靠的方式,但是自我肯定的暗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坚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给自己可以信任对方的信心,让自己不去处于“防御”的状态。
我们可以用空椅来尝试表达,放一把椅子在对面,想象着椅子上坐着对方,和对方表达自己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2.改变交流方式
其实假性亲密关系中的我们,不是不去表达情绪,但是一般习惯用“剧本化”的表达,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可以学着用这个交流模式来正确的表达:分为两步,表达感受+解决方法
表达感受,就是客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他的做法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去批评对方的做法,或者去评判自己。比如:
“亲爱的,你昨天一直不回我信息,我很担心你”——这就是表达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这样对方就会在接收到关心的同时,去思考你为什么会担心,慢慢拉近两个人的心灵距离。
“你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追到手就不珍惜了,你们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其实你本来就没那么喜欢我”——这就是批评对方和自我评判,用表达愤怒/自我否定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担心和脆弱。特别是要警惕后者,虽然气势上弱一些,给人的伤害依旧会很大。
这样对方可能只顾着澄清自己,没有耐心照顾到你的情绪,而这种情况久了,他会觉得让你信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慢慢就会放弃这种交流,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远
解决方法是,我们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不是笼统的期望。
“亲爱的,我希望以后超过12点回家的时候,你能给我个微信,不然我会很担心你,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阐释具体的解决方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同时也不要太强硬,要照顾对方的感受。
“亲爱的,你以后能不能多在乎我一些啊”——这就是笼统的期待,而不是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在乎,怎么个在乎发,你需要提出具体的需求,询问对方的意见。
这样的正向交流,正是陷入假性亲密的你们需要的。
3.接纳对方的情绪
共情对方的情绪,安慰对方的前提是,接纳对方的情绪,给予真正关心的态度,而不是去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首先要认识到,共情是需要我们有付出精神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可以被照顾和保护的人,但是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都渴望被理解和支持。
假性亲密关系中的关心,是把自己放在首位的。比如仅仅在行动上的照顾好对方的起居生活,因为这样就可以不去承担对方的负面情绪;就算给予了关心,也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希望对方送自己什么东西,扮演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男友”形象等。
真正的关心和共情,是要精准察觉到对方的需求和情绪,用符合对方需求的方式去表达,以让对方舒适为目的。
如果对方还没有主动和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关心:表达感受+探寻对方舒适度。
比如:
“亲爱的,你最近黑眼圈很重,是不是压力太大没睡好呀”——表达你对对方,细节上变化的敏感度,告诉他你的具体感受。
“你想一个人待会的话,我就在客厅不打扰你啦,想和我聊会天的话,我就去准备你爱吃的水果,陪你说说话好不好”——按照对方的需求表达关心,以找到对方的舒适度为主,而不是用自己以为的方式,单方面的共情和关心。
如果对方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们表达脆弱,那我们只需要接纳对方的情绪,表达理解就可以啦,千万不要去“处理”对方的情绪,给出建议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当你能够接纳他脆弱或者失败的状态,他可能会和你吐露更多内心的困惑,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他在借着和你倾诉的过程,完成自我对话,我们依旧不需要琢磨如何给出具体的建议,你只需要像镜子一样,把他的情绪映照出来,然后告诉他就好。
有一个万能公式可以套用:对方对某件事情的期望+目前的现实+他现在的情绪。
比如:“你本来想开拓新业务(期望),结果受疫情影响亏了一笔,你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损失更大了(现实),难怪最近你都睡不好,一直这么焦虑(情绪)”。
充当一面镜子,让他感觉被理解,就会慢慢找回能量,同时越来越依赖你啦。
所以,重点是接纳,而不是“处理”,否则,共情只会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