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一个大V的公号上读到一篇8卦文章。
文章说的是:某金融公司高管因“儿媳不是来自大城市非常不满”,威胁儿子不取消婚礼就不认这个儿子,后又提出让儿子离婚。儿子拒绝离婚后,父亲将儿子诉上了法庭,要求儿子返还59万美元的赠予资金。
文章内容属实,是来自一篇2017年底的公开判决结果而来。当时判决的结果是法院驳回了这位父亲的诉讼请求。
大V公公
8卦上述金融大佬公公的是位大V博主。
他显然觉得金融大佬因儿媳农村出身不好而告儿子的事,觉得很荒谬,大V写到“我一直以为这事情只出现在古代”,原文如下:
如果仅看这一段,我们大概会觉得这个大V作者是很反对父母控制孩子婚姻的。
然而,没想到在这篇嘲笑金融大佬的文章底下,大V作者和他的读者之间的留言互动,却又是一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场景。
大V作者觉得因儿媳是农村出身而告儿子是古代阶级思维,但除此之外,爹们还是可以对儿子的婚姻有很多要求的。(这位作者大V是位金融领域的大V,据说每篇打赏就能上十万,所以也算自媒体里的大佬,他也有两个儿子)。
大V说,我的儿媳妇们“出身差无所谓,但要相貌端正,人要聪明“;
大V说,我不能接受我的儿子领个男人回来;
大V解释了,他为啥对儿媳这么有要求。主要是两个原因:
1. 儿子结婚的时候,还年轻不懂事,不如老爹有眼光。所以需要老爹来把关。
2. 爹是孩子的全额出资人、大股东。所以爹对儿媳妇有要求,不过分!
咬辅警的公公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有一个公公新鲜出炉。
3月22日,孝感一个公公因不满儿媳生女后自愿做了绝育手术,要求医生将儿媳的输卵管接回去。医院劝阻不成报警求助。民警到场后此公公仍以暴力拒绝传唤,把一民警的手背抓伤,还咬伤了一辅警。
中国式公公们太令人开眼了。
以上新闻要是翻译成英文,都会有辱华嫌疑了。
知道的,明白是他们的儿子在娶媳妇。不知道的,还以为都是儿子在替公公代娶呢,否则如何解释这些公公现象??
当然,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深度理解了为啥中国部分地区婚礼上有公公要闹儿媳妇的风俗。
02 投资爹的狂犬病
因为毕竟不是清朝了,2021年还有这么严重的中国公公现象也值得深思。
在父母子女的关系中,我们提出过警惕产品经理式父母思维。
产品经理思维一旦被传统爹味加持,就是上述案件的”投资爹“思维。
这些投资人式的父母:把自己当作是孩子的投资人,投资收益未必是喜欢你未来能回报我多少钱,而是你是否采用了我喜欢的生活方式。
孩子需要父母审批的生活方式中不仅只有和谁结婚(儿媳是否农村出身),还有:/上什么学/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生几个孩子/孩子上什么学。
一旦孩子不能满足父母作为投资者的需求,父母就可以减少或者撤回投资。
投资爹思维中,充满了控制欲:孩子的命是爹给的,人生是爹妈投资栽培的,所以孩子要按照我的计划来。如果孩子胆敢偏离轨道,爹妈就要利用一切手段强加干预,甚至要跨地执行。比如文初的上海金融大佬公公还只身赴美,去儿子在美国的家门前大吵大闹。
大佬公公也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当他采用“骂街”破坏儿子婚姻的方式,只能说明他干预不成,已经恼羞成怒。
这恼怒,不仅是一个投资人的没有收到预期回报的愤怒,更是爹味无效,无法控制另一个人的恐慌和愤怒。
而孝感公公居然会用咬辅警的方式来反对儿媳自主结扎的,这也说明爹味干涉在法律面前未果的时候,爹味会转化成狂犬病。
当然这种投资爹行为也不只是公公的专利。
公公婆婆都会成为投资爹。
岳父岳母也会成为投资爹。
爹味如果只是狂犬病,也就罢了,有时候狂犬病发作的时候如果没有警察拦着还会杀人。
你用“山东父亲杀留学女儿”作为关键词可以查一条十多年前的新闻。以下叙述来自中青报报道和海外论坛信息上的整理:
2002年3月26日下午3时,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贾庄子村发生了一起血案:农民父亲赵玉令用利斧砍死了回国探亲的女儿和女婿。
女儿赵庆香是留学美国的女博士,她南开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德州获得博士学位,留在美国工作。
女婿魏斌是女儿的大学同学,也在南开攻读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
赵家还有一个儿子。赵庆香的弟弟赵庆泉因为大脑炎的后遗症癫痫,快三十了还一直找不到对象。后来有人介绍了一个姑娘,说是城里有房子就可以考虑。但是赵家经济不宽裕,赵玉令把希望寄托在了在美国工作的女儿的身上。他认为,供女儿读书不容易,在美国工作的的女儿肯定有能力回馈家庭。
2002年3月18日,赵庆香在美国留学工作5年后,和丈夫魏斌第一次回国探亲。父亲赵玉令一见女儿,就让她拿出3000美金帮弟弟娶媳妇,没想到这个要求被女儿女婿拒绝了。女儿说自己在美国也不容易,只能给一千美金,太多的钱实在是没有办法。赵玉令觉得养了女儿一场,却只能得到一千美元。既然儿子娶不了媳妇,女儿女婿也别想活下去。
趁一家人中午睡午觉的时候,赵玉令用斧头砸死了熟睡中的女儿和女婿。
赵玉令后来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赵玉令在法庭上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称自己不后悔。
后来赵在美国的同学说,赵庆香和魏斌日常生活其实很窘迫,魏98年申请入学转F1读化学,银行存款证明是从几个朋友处借钱凑起来的。
但在这种经济窘迫的情况下,赵庆香还在美国寄钱回山东让父母修房子,然而最后却因为没有达到父亲的投资回报期望值,惨死在父亲的斧子下。
03 投资中没有爱,只是为了复制DNA
话说回来,如果你在生活中不幸有了一个投资爹,那就早早用经济独立摆脱投资关系。
我们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巨婴”和“父母皆祸害”:一场时代共谋,解释这是一场各自挣扎同时又彼此纠缠的共谋。
所以早脱离早干净。
否则狂犬病发作成杀人犯,不是日常生活能承受的桥段。
有些爹妈也会觉得委屈,因为他们觉得本文中的列举的投资爹们都是极端案例。
而大部分正常的爹妈,之所以前期会大力投资儿女就是为了他们的“好”。
只是这个“好”是投资人以为的“好”。
你看,父母从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小学开始,对孩子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成为伴侣,投注了自己的期待。这些期待是父母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得出的,觉得什么是“好”。
很多儿女们其实根本不要这些投资。这些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的勒索。
投资人觉得升官发财是好。
但很可能儿女觉得陶渊明的生活是好。
如果儿女真是投资标的,达不到投资者的业绩需求,你可以撤资。
问题是,儿女是人,并不是投资标的。他们的出身不是为了实现爹爹们和公公们的人生理想的。
更何况,每个人不能同时过两种以上的生活,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对其他人生活的“好人”、“好生活”是缺乏想象力的。
退一万步,即使成年儿女的选择在未来被证明不好,那也是他们自己要做的功课。否则这个不能被选择的选项,就永远是他们枷锁,这一辈子他们都只能成为孩子,无法长大。
更可怕的一种情况是,父母觉得“不好”,就总是可以看到“不好,一直在旁边鼓动”不好”。也就是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在心理学家设计的实验中,实验者随机告诉教师哪些孩子智商高,老师就会对这些孩子有高智力的期待。结果这些本来是被随机分配的孩子,真地都表现出了显著的高智力表现和变化。 如果父母因为自己的期待或偏见,不看好孩子或他们的婚姻,结果很多时候确实可以证明父母是对的。只是付出代价的是孩子。
所以,我觉得,为人父母,尤其是成年子女的父母,底线的礼节(courtesy)和体面,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投资标的,达到你的投资预期。而是把他当然一个人,在他成为一个和你的理想完全不一样的人时,你仍能克制和暂停你的评判和干预的冲动,给予ta最基本的祝福。
我前面说过,我们大部分人,对其他的“好人”、“好生活”缺乏想象。
如果父母摆脱了投资爹的思维,则会怀有好奇心,去了解成年子女为何选择与自己不同的生活。
就拿儿子是gay这件事来说吧。前文中大V爹说他坚决不容许自己儿子领个男人回来。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妈妈,她的儿子是个gay,她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儿子向她出柜后,她自然是百般不理解,万般想不通。她知道儿子在上海和自己的partner住在一起。她对儿子说,我想知道你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能去看你们吗? 在儿子家住了几天后,她发现儿子和伴侣把生活安排得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有商有量,很温馨。
她走的时候对两个年轻人说,我现在仍不能理解你们,我甚至希望你们就是最好的哥们儿,我回去也没有办法在亲戚面前提起你们;但是,我这几天,看着你们一起做饭,一起烫衣服,比我看到的大部分夫妻都温馨。我也看到我儿子的笑容。我不干涉你们,这也是我能给的最好的祝福了。
为何这个妈妈可以做到我不能理解儿子的生活,而能祝福他们。但是投资爹们却坚决不允许儿子这么做呢?
归根结底,投资爹对孩子们是没有真正的爱,像因为儿子没有娶自己满意的媳妇就闹上法庭的父母的爱,儿子没有生出孙子就要去咬辅警。那么多条件的爱,不是真的爱。他们只是爱自己的DNA。
有人说,“在中国子女只不过是爹妈获得孙辈的中间桥梁”。的确,从某种程度上,以爹们要求的方式复制DNA才是投资爹们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