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婴儿总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只用“哭”这一招就能为所欲为,逼得老父亲不得不各种就范。
就拿哄睡这一点来说,嗨,我绝望地发现,我家老二依然是一个困难儿童……鹿老师的基因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不仅要求你抱着哄,颠着哄,他甚至不允许你腿稍稍打一点弯儿,当他睡得迷迷糊糊之际,发现你有一点点要试探着坐下或者将他放下的迹象,立马翻着白眼儿鲤鱼打挺地哭闹起来。
后来他的要求逐步升级,有一天我抱着他上楼梯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样一上一下高低起伏的动作,很好玩。于是以后的日子再哄睡就必须配合蹲起的动作了,只是颠啊晃的可不行了,不蹲不舒服斯基,张嘴就是哭!啊,宝宝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岳母大人严辞批评我:“你不要再给我们整这些邪魔歪招了!你给他蹲出好儿来了,马上你去上班了,我们这把老胳膊老腿可蹲不动!”
那么问题来了,他对于“蹲起”哄睡法的喜爱,真的是我给勾出来的吗?
非也!你们听我来给你们狡辩解释。

一,孩子哄睡到底能不能摇晃?
我要澄清一点大众的误解:孩子哄睡不能抱不能晃,要让他们自主入睡。
首先,关于自主入睡的观点,我在以前也提过: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宜过早过度强调“自主”。小月龄婴儿,并不具备自主入睡的能力,只会在困意袭来时烦躁,哼唧,哭闹,揉眼睛揪耳朵,却不知道怎么自己入睡。所以在这个时候,大人的哄睡就非常重要:温柔地爱抚、轻轻哼唱、喂奶,包括轻柔摇晃、拍打,让他处于一个安全、温暖、吃饱喝足的环境下,就可以令他安然入睡了。
其次,关于哄睡能不能轻轻颠、轻轻摇晃——必须能。
当然,如果你所说的“晃”的标准是“抓着宝宝剧烈摇晃”(频率达到5赫兹甚至更高),甚至引发了摇晃综合征的,那肯定是万万不行的。那会导致创伤性脑损伤,这已经属于虐待了,和我说的轻轻摇晃(其频率大约在0.5 – 2赫兹之间)不是一回事。
我说的摇晃,是指大人轻柔地摇、动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用手去晃动孩子的身体。我们需要让婴儿好像置身于一个轻轻摆动的摇篮之中一样——这种摇晃,研究表明其实对于降低婴儿的情绪唤醒(arousal),帮助睡眠等,都是确确实实有好处的。

二、为什么摇晃能够哄睡呢?
No.1
模拟母体环境
比较流行的假说认为,这种摇晃是在模拟母体环境(节律),让婴儿有更强的安全感。既然是一种模拟,那摇晃的频率也应该尽量和平时的情况类似。一般来说,胎儿能够感受到的摇晃(振动)频率大约从0.5 Hz (母亲的呼吸) 到 2 Hz(母亲走路或是胎儿心跳)不等。而研究发现的是大约1.5Hz左右频率的摇晃,可能对于婴儿来说是最有效的。

如果我们顺着模拟母体节律(环境)的这个假说继续往下想的话,那到底是水平晃动更好还是垂直晃动更好呢?
个人感觉似乎垂直的更好点。为啥?
因为如下图
这么教科书般的插图可能不太好理解,所以我又启用了一下灵魂画手来图解一下

从正常胎位来看,母亲水平移动的晃动状态,对于胎儿来说就属于平躺状态下的垂直运动状态,二者的方向对于宝宝来说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可能他们出生后对于这样的垂直运动方向是更熟悉的。
这不,我确实找到了一些文献的支持。例如:De Lucia (1969)的一篇题为“To rock or not to rock that is the question”发现了,水平方向的晃动反而可能增加婴儿哭的可能性。另外一篇硕士论文,作者是Louise Champagne,也报告了水平晃动和垂直晃动对于婴儿情绪平复的不同作用,结果也发现了垂直晃动的效果更好一点。

所以,小婴儿都喜欢上下蹲起,爬楼梯这样的运动,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写在他们天性之中的,真的不是我勾出来的!
No.2
与前庭系统有关
摇晃对于情绪平复和睡眠的作用,不光对婴儿有效,其实对于成年人(甚至老鼠)都有效果。
比如我们坐高铁、坐汽车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昏昏欲睡。而这其中的原理,可能和母体环境模拟关系不大了,可能和前庭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前庭系统的振动信号(包括感受到的来自耳石的线性加速度),会影响到脑干的脑桥脚被盖核(pedunculopontine tegmentum nucleus),进而促进θ波的产生(这是一种浅睡眠的特征波),有助于改善睡眠。
No.3
和安全感有关
前几天我听相声时,突然受到了一些启发。说有一个结巴和一个话痨,二人一起吃肉喝酒,中途话痨要去上厕所,害怕结巴偷吃酒肉,于是便让他不停地双手拍巴掌,嘴巴不停发出声音,以证明没有摸筷子,没有摸酒杯,没有动嘴吃东西。
所以我猜想,小婴儿要求大人轻轻哼唱、轻轻拍打自己的身体、抱着自己晃动,可能也是类似的需求——用各种声音、各种行为来证明大人没有走开,没有远离自己的安全范围——生怕大人趁自己睡着了之际把自己给扔了。
所以呢,婴儿入睡要大人抱着哄,颠着哄,晃着哄,蹲着哄,都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自责或者责怪家人“给孩子惯出坏毛病”,不管你惯不惯着,他们的这种需求就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幸运地生到了一位特别好哄的天使宝宝,那么就感谢上苍吧,也不要去苛责那些高需求宝宝的家长了,他们无法和大自然的规律抗争,真的很可怜很卑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