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H&M宣布抵制中国新疆棉花的消息引发广泛争议,而背后的“推手”也浮出水面——BCI,一家成立于十多年前年的NGO组织。
去年,关于“BCI”抵制新疆棉花的事件就曾引发不小的风波。据BCI官网显示,该组织将中国新疆棉花认定为“强制劳动与侵犯人权”的产物。而一众国际品牌如H&M、彪马、耐克、优衣库等,都遵循BCI倡议,宣称就所谓的“强制劳动”与中国企业断绝往来。
脱胎于野生动物基金的棉花组织
BCI全名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指“更好的棉花倡议”。脱胎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BCI本意是监督棉花生产环节对环境和劳工的影响。随着美国开发署和瑞士基金的介入,BCI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组织迅速壮大。
直到2017年,BCI已经有85个合作品牌和1039个合作工厂,能够给全球130万棉农生产的330万吨棉花发布认证。
作为棉花产业的非政府组织,BCI没有技术与产能,但因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便可以通过认证、打分评审的方式,对棉花产业的工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这类组织也也被称作“产业NGO”。
有网友认为,而这一轮BCI组织棉花产业抵制新疆棉花,无疑是凭借捏造的事实对中国进行道德绑架。
NGO也腐败:“天下苦BCI久矣”
“天下苦BCI久矣”,早在2020年8月,就有业内网友爆料,收到某国用户对新疆棉花的抵制,并称BCI“在台湾、新疆、西藏这些地方不停地搞事。”
有纺织业的网友无情地揭露了“BCI”的腐化之路。 首先,加入BCI,需要交钱认证;出货需要提供BCI证书时,再交一笔钱;而证书只要是机构就能开具,没有人追究纱线是否真的由BCI棉花制造。
有网友认为,BCI所提倡的“良好棉花”认证,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在一边抹黑新疆棉花的同时,一边又将所谓的“BCI认证”当作谋利工具。
这些产业NGO并不是没有做过好事。它们也曾抵制童工制造的产品、抵制恶劣劳动环境的供应商、抵制污染严重的生产来源地。在劳动条件改善和环境保护等议题上,这些产业NGO实打实发挥过积极正面的作用。
然而,随着这些本该中立的产业NGO开始为了政治斗争与商业利益选择“站边”,将自身影响力作为政治博弈的武器,一切都变了味道。
把特朗普的棉花禁令扩张到全球
BCI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工具”。
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新疆的棉花、番茄实施禁令,限制原材料出口,同时限制包含新疆棉花和番茄的制成品出口美国。
这时BCI站出来“跟风”——在去年10月21日宣布:决定暂停在新疆发放BCI 棉花许可证。有多家参加了BCI的外国企业因此叫嚣地址新疆棉花及制品,当然其中就包含H&M。
就此,美国得以通过BCI的决定,将对新疆棉花的禁令扩展到全球。
作为纺织大国,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含棉纺织品价值超过200亿美元。2020年,中国出口到全球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到达3198.8亿美元。对于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制造中心的中国而言,BCI的这一决定瞄准的显然不是所谓的劳动问题,而是中国的棉纺织产业。
网友“王子君”认为,BCI此举等于把美帝对本国的管辖,以一种杠杠的形式执行到了全球,很多国际快时尚品牌们不得不跟随。他分析,BCI的合作品牌至少占了全球服装供应量的20%,在这个体量上把新疆棉花排挤出去,特朗普“竟然都没签行政令”。
从业者:抵制H&M没用,不如宣布BCI非法
对于网友们发起的“抵制H&M”等行为,以及提议中国的供应链、电商和线下渠道的抵制BCI,王子君认为效果甚微。“让产业链自己拒绝BCI相关认证,很可能导致外贸型企业短期内丧失订单,陷入停产倒闭的困境。”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泰国、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家建立独立于中国的海外供应链,如果国内的产业链进行抵制,相当于搞产业转移,正中对手下怀。
对于这种“软刀子,”有从业者建议“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直接宣布BCI在中国境内非法,麻利儿的。“中国境内所生产及销售的服装产品,以及中国服装生产企业、零售品牌及销售渠道,均不得参与、使用BCI相关认证。”
“买卖继续做,美国的禁令你们国际服装品牌该遵守遵守。但是在中国,BCI消失了,就不许打这个标,也不接受这个机构的审核认定。”
BCI是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英文名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是一家非营利的国际性会员组织机构。
BCI官网简介称,该组织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展开合作,根据BCI制定的棉花生产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良好棉花(Better Cotton)种植项目,并促进良好棉花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流通。
BCI最终目标是通过发展良好棉花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转变棉花的生产方式,使良好棉花成为一种主流的大宗商品。
BCI称,出于对良好棉花生产的要求,该组织提出“七大生产原则”:
将对作物保护措施有害的影响降至最低、高效用水与保护水资源、重视土壤健康、保护自然栖息地、关心和保护纤维品质、提倡体面劳动、运行有效的管理系统。
出于“提倡体面劳动”的原则,BCI国际官网在2020年10月21日发布声明:BCI将停止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所有现场活动。
该公告声称:在“Better Cotton”生产区内,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果该情况被发现,则被认定为违反BCI标准,可立即取消或剥夺生产许可证。
关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存在的强迫劳动和其他侵犯人权行为的指控,以及农场一级强迫劳动风险的增加,导致了无法维持的经营环境,因此BCI做出了决定立即停止该区域的所有实地活动,包括能力建设以及数据监测和报告。2020年3月,BCI暂停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许可和保证活动,因此,该地区没有新的许可的“Better Cotton”。
网页显示,该声明于2021年3月重新编辑。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名叫“BCI良好棉花”、认证为“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上海代表处”的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3月1日发表了一则“关于新疆问题的重要申明”。
声明称:近期BCI上海代表处收到之前部分新疆执行合作伙伴的问询函,在此郑重申明,BCI中国项目团队严格遵照BCI的审核原则,从2012年开始对新疆项目点所执行的历年第二方可信度审核和第三方验证,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
BCI上海代表处将与新疆执行合作伙伴继续保持沟通,共同维护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所谓“强迫劳动”“歧视少数民族”等谎言 外交部已反复澄清事实和真相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西方国家第一次以我国新疆地区强迫劳动为由,对中国进行恶意中伤。
2020年12月,美国曾以“强迫劳动问题”,宣布禁止从中国新疆棉花产品,通过施压、制裁等手段限制打压新疆企业。
德国学者郑国恩也曾在其《洗脑、洗心:来自中国政府文件的证据,关于新疆法外拘留的性质和范围》报告中称:“我认为自2017年春季以来,已有90万人至180万人在新疆被系统拘留。”
此前,BBC的报道也引述郑国恩的所谓“研究”称,“新的证据表明,每年有超过50万少数民族工人被调派参与季节性采棉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很高的强制性。”
BBC的报道还称,2018年,阿克苏及和田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派出21万名工人”,为“中国准军事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摘棉花,“有很多迹象表明,这种参与并非完全自愿”。
2021年3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强制绝育”等“侵犯人权行为”是个别别有用心的所谓学者和机构蓄意编造和散布弥天大谎,违背公理良知,中国人民强烈愤慨。法国作家维瓦斯在其著作《维吾尔族假新闻的终结》中也明确揭露了这些从未去过新疆的人在制造假新闻的阴谋。建议有关人士好好读一读这本书,认真了解什么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