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考 / 我在电视台升职打怪升级 活生生一部《甄嬛传》

我在电视台升职打怪升级 活生生一部《甄嬛传》

我是一名记者。
从18岁开始在市级电视台实习,再到浙江电视台,再到东方卫视,最后又重新回到市级电视台工作。
当记者的这些年,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听闻或亲身经历了许多物是人非,也看了许多别人的生活,对于这些经历,我想给自己阶段性的总结,也希望给正在职场或准备进入职场的你一些启发。
.1. 尊重人,是职场修养标配
我刚进入东方卫视实习时,才20岁左右的年纪,不知天高地厚。
那天我们多部门联动出去拍外景,我的身份是实习现场导演。领导跟我说让我叫上A一起完成某件任务,她手一指,告诉我A在那张桌上。
我屁颠屁颠跑过去,对一个看着像A的人说,“您好,您叫A吗?”他有点惊讶,他说是的。
任务开始时A就甩脸色给我,当时我还茫茫然,直到领导点醒我。她说你刚刚是不是没有叫A为老师。我点头。她说这样不行,让我去道个歉,应该叫他为老师。
我当时心里很不服气,眼泪开始打转,心里想“就这?”
这件事给我的打击挺大的,工作压力、上海赶路的压力,还有作为一个新人被质疑的压力一瞬间爆发了,那天我哭了很久。
后来我也没道歉,因为当时的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
进入职场的时间久了,我才渐渐明白,直呼其名的人一般都是上级或者平辈,晚辈都是称呼老师的,再不济叫声哥,也不至于有那天的大哭一场。
从那以后,无论见谁我都叫老师,管他是不是老师,叫了总是心里舒坦。无论何时,嘴甜一点,总没错。
在职场,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这事有点抽象,可能只是一种感觉。但我这里的尊重,更侧重表达。及时说及时反馈,就是尊重。工作完没完成不反馈,有什么困难不反馈,等到别人问才有回应,这就是不尊重。
尊重就像是你问恋人想吃什么,主动参考对方的意见。工作也是,“主动说”和“被动回复”是两个概念。事事有回应,处处有反馈,是职场基本修养。
.2. 职场有友情,但非必要
职场有友情吗?
有的,但前提是彼此利益不冲突。利益一致时和你称兄道弟,相悖时分道扬镳乃是人间常情。
做电视记者时,我跟B搭档,B是报社新媒体记者。相当于我的新闻做完发电视,他的新闻做完发手机端。我俩互不冲突,我新闻资源多,一旦有新闻我都会叫上B。
后来由于媒体资源整合,电视台和报社合并变成了融媒体中心。
我和B变成了同事,B刚开始甜言蜜语的跟我说还是希望我和他一起搭档,像以前一样一起做新闻,但当我真正要找他的时候,他就翻脸不认人,还跟领导告状说我抢他新闻,甚至对我们的共同好友隐晦地表示我最近很忙、误解他。
而我的朋友们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自然而然会觉得近期新闻不用找我,因为“我很忙”。
B是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男性,有人曾提醒我说职场没有绝对友谊,我还反驳他,怎么可能。现在想想,每个给我忠告的人,可能都是曾经历过背叛的人吧。
反复经历B的事件后,我就及时发圈表明立场,我和他不熟,麻烦以为我们熟的人自动将我俩隔离。
因为跟B的关系处理问题,领导找了我好多次,问我为什么在单位外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单位里的人际关系却不尽如人意?我笑了笑没解释。
我到职场来并不是为了交朋友,我是来实现人生价值的。你不能否认我的才华,我也不会为了一些虚伪的人折磨自己。
曾有人劝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维持关系自觉远离,我不觉得有必要,毕竟人生苦短,该用的脑子就用在必须用的事上,某些人到黑名单里吃灰去吧,当作不认识一了百了。
不过凡事不绝对,如果不是三番五次的挑衅,你大可以置之不理。保持你的职业假笑,别让人抓到把柄。生命诚可贵,我可不想浪费在你身上。
.3. 潜规则都有,适应它或制定它
在东方卫视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是有潜规则吗?我想反问一句,哪个地方没有潜规则?
这里的潜规则不像电视里演的非要开个房上演一点少儿不宜的桥段,而是指谁和谁关系好,或许有些难以言说的小秘密或者共同好友,或许有心照不宣的约定或者共同排挤的人,有人正义凛然,有人思想龌龊。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被利益驱使。
谁和谁关系好所以他们之间好说话,对你就冷眼相待。很正常,谁没经历过呢?当你只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无名小卒,适应它或隔离它,千万别妄想反抗它。
通讯员C,经常找我做新闻,就连帮忙客串主持之类的事我也都是二话不说就答应。
每次新闻我都会大方叫上前辈B,一段时间后,B和C称兄道弟。
有次有人给我提供新闻线索,因为是C工作范围内的,我就去和他说,C却直接说给B做。偶尔一两次我也无所谓,到后来连我已经采访好的新闻,明明白白和C说过了我去做,C都直接拿给B。
甚至B都没有采访当事人,不知道哪里来的素材哗哗一写,然后交稿。
也许这就是职场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吧,作为一个还没能力制定潜规则的小后辈,只能默认潜规则,自己找出路。
改变不了职场规则,我只能改变自己,实力才是潜规则的鬼见愁。
我更加认真地去采访、做新闻,用实力为自己赢得更多资源,在职场,不管什么潜规则,有能力的人更有说话的分量。
.4. 能力第一,别本末倒置
我刚进职场的第一任领导和我爸的性格简直一模一样,是说话难听又有点心机的直男。但他们不约而同的教会了我,容貌、学历、人际关系都不是放在首位的,首位是自己的能力,你对工作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说来惭愧,刚做记者的时候我是一个写稿子都被编辑拎过去教的人,毫无逻辑,退回去重写。当时我拍新闻也拍不好,摄影也乱七八糟,也是被领导们一点点教。
当时我们做新闻基本都是俩俩出门,一个拍摄一个写稿。大台基本都是这样配置,效率高。写稿人和剪辑人分开,各管各,更精进。
当时我们不成文的规定是男记者拍摄剪辑,女记者采访写稿。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部门男记者只有俩人,女记者却有五人。
这意味是每一个女记者想要出门去采访,都必须先和男记者约时间。如果约不到,对不起,采访延迟。
但是后来领导思来想去,觉得不能俩俩出门,在记者不够用的情况下,俩俩出门反而浪费资源。于是向我们制定单独出门采访,写稿拍摄剪辑都由一人完成的新规定。
新规定刚实行,所有老记者都暗自反抗,谁愿意一个人扛着机器、三脚架又带着话筒孤零零采访呢?
我第一个这么做了。
我不愿和男记者反复约时间,不愿意他们没空我就不能去采访,我就自己干。
我一个女生,经常一个人背着摄像机三脚架到处采访。有时候一个人出镜怎么办,机子架好我再站过去先说一遍,看看角度,如果不够好,可以的话就再正式录一遍。
朱广权说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台风天大家都不出门了,我们出门采访。新冠肺炎最严重时,我们带上通行证跑医院跑隔离人员家里采访。市里第一个新冠出院患者,我们又马上跑去待命。
现在从构图,声音,角度,写稿,我都越来越专业,最后一年三上央视,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今年25岁,不算资深记者,但我不怕吃苦、吃亏,越战越勇。
我对职场小白的建议是,巩固好技能,并为之不断精进努力,修炼本领,再没有人敢轻视你。
就算碰到小人当道,你也会无所畏惧。做人不仅要有fuck you money,更要有fuck you ability(能力)。
.5. 身体才是最大的本金
有段时间我挺飘的,因为工作出色很受领导重用,但凡有出镜或有什么大型活动都会叫我去。还有人会在我直播的时候跟我打招呼表示认识我,我挺得意,以为自己是这个行业内较为出色的新人。
去年,某单位组织我们融媒体中心的几个记者一起去外地拍摄,更以我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新媒体链接,专门用来更新我们的拍摄素材,获得了27万的播放量。
可这种荣耀感,突然被一场病打破了。
我一直身体很好,除了感冒从没生过大病,工作起来不管不顾,不吃饭无所谓,加班无所谓,早起无所谓。
突然有一天头晕呕吐厉害,在医院里一边看病一边吐,查完了所有能检查的项目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后来我询问中医,他说是颈椎病,颈椎受凉了,他教我往颈椎上贴暖宝宝,一定要注意不要受寒。照他说的做了,效果立竿见影。
再后来找他调理身子,他直言不讳:你就是太要强,工作强度太大,神经元绷太紧,又有各种作息不规律,长期下去身体绝不可能好。
那段时间我开始变得佛系,尽量让自己放松。
身体很快恢复,那段时间没出作品好像也没人在意,从前我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害怕被人认为不够优秀,害怕头上的光环会掉,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风光占尽,搞坏了身体,又有何用?细水长流地做事,比透支身体地大跃进可持续发展多了。
在职场,不是勾心斗角就能爬上高位,勤快点,大方点,勇敢点,健康点,人生有无限可能,职场新人更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文字亦包括在内)为网络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参考消息网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直接联系Q-30513-26917。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qsbwx.com/read/1083.html

环球知识作者

参考消息网是一个生活知识的参考平台,传递有温度的生活消息百科,这里海涵生活百科、文化百科、美术百科、手工百科等全面的百科知识,为用户提供高效,准确,有价值的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27719020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