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领导有意无意给她抛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平时只顾着玩,没有精力好好干活?”
听到这句话时,她整个人都是懵的。刚上班一年多,想想自己加的班,熬的夜,在出租屋的每一次早出晚归,她没忍住,当场就哭了。
眼泪说来就来,就这样,“慌乱”的皮球反而踢给了领导。事后她回忆起来,说这避免了一些更难听的话,也算反戈一击。
成年人的眼泪,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哪怕事后回想,丢人又辛酸。
想起来了,应该是平时发圈太多,周末时的放松,各种吃喝玩乐,她从来不屏蔽任何人。
其实以前有朋友提醒过她,说工作后和在学校时毕竟不一样,不要整天没心没肺,自己开心的事情,别人可能会觉得是显摆。
那时她没听进去,觉得想太多反而不真实,开心是自己的,和别人有什么关系?
尤其再听到“人情世故”这四个字,就感觉不是自己这一辈人应该考虑的东西。
从小到大,脑子里就没这种想法。
但也就是那天被领导说了之后,前因后果一捋,她之后再没发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朋友圈。
全发到了微博上。
02
很多人工作后,朋友圈就停止了更新,或者设置了只三天可见。
一来工作忙,事情多的时候除了想休息,其他什么想法都没有;二来怕麻烦,不想被同事领导看到,更不想被人说。
想法也变了,以前只想展示自己,现在能安稳过日子就行。
同学朋友都在身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没心没肺的阶段也留在了过往。上班和上学不一样,同事和朋友也不一样,生活简化,出门、坐车、工作、回家。
早晚高峰,地铁上挤满了人,大家在缝隙中刷着手机,疲惫中寻找放松。
像咖啡伴侣一样,手机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伴侣。
打开,是一个世界;关闭,是另一个世界。
网上有很多关于朋友圈的讨论,争来争去,让我想起了《小王子》里面的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
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
必是身边无数人,
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
03
就这事,我还和几个朋友聊了聊,没想到他们都有不同的做法。
有的直接不发,空空荡荡,图个省心。
他只在乎现实生活,下班后做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溜溜弯,看看书,或者叫几个朋友,外出一聚。
有的在上班前就另外准备了一个微信,当工作号用,里面只加同事,发和工作相关的内容。
而自己本来的号,留着当生活号用,和以前一样,记录生活,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还有的把s想法全搬到了微博,在上面有说不完的话,而朋友圈,早已处于停滞状态。
算起来,朋友圈存在的时间也不短了,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就我自己来讲,我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想法总是朝着预料不到的方向走,刚开始还不习惯,走着走着就习惯了。
这就是工作后的状态。
从不适应,到逐渐习惯。
04
找一个最舒服的状态,让生活尽量简单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
如果暂时找不到理想中的自由,那花点心思,琢磨出一些技巧上的自由也好。
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那句:如果以后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关系特别好的,就直接打电话吧。